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文剖析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于20世纪的两部舞剧,从性别关系、身体与语言作为表达媒介的差异、个人与命运的张力等角度探讨霍氏舞剧创作的特点和要旨,挖掘他借助重塑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所因袭固化的女性恒定特征,即好奇心。
本文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卡夫卡小说《诉讼》中特殊的"法"与"法院"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主人公约瑟夫·K身上体现出的罪感、耻感的来源、生成、衍生、影响,借以观照小说中"罪"与"耻"之间的交互关系。
"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的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的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尔曼·保罗所著的《语言史原理》,一直被视作青年语法学派理论最重要的著作,甚至被后人称为该学派的"圣经"。保罗本人也因此而享有该学派理论家和系统建立者的盛誉。尽管他一直自诩为坚守传统领域的"语文学家",并且坚信语言学只能归属到历史科学门下进行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他的这部著作都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在西方语言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元功能思想和系统思想构建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核心,其语态观点是从语言的概念功能出发,在功能与意义的视角下对语态进行分析和定义,说明了在意义潜势框架内言语行为的语态选择。从语法理论的普遍性角度看,功能语态观点整体上适用于描写分析德语语态范畴,但从句法结构的微观层面上看,对少数德语语态现象的解释仍然显得不够充分,本文尝试借助结构主义普遍语法X杠理论对功能语态观予以补充。
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缔结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订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纽伦堡国际军事审判开始于1945年11月20日,终于1946年10月1日。出于对所有被告进行公正审判,并达到有利沟通之目的,庭审以英、俄、法、德四种语言同时进行,开启了大规模使用同声传译的先河。这不仅在翻译学,更在人类文明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文旨在通过回顾这段历史,以及同声传译的诞生背景,详细介绍这种在当时颇受争议的传译方法被纽伦堡法庭采用的经过,再现同声传译译员在纽伦堡审判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并以此说明,纽伦堡审判最终取得成功,得益于同声传译的使用,更在于同传译员们史无前例、创造性的参与。这对当代翻译学、翻译史研究,都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本文探讨焦虑、模糊容忍度、策略之间以及它们与德语专业四级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效应,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测试相关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等方法,验证或否定了部分前期研究,揭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的相互关系,为后期研究提供了统计分析上的依据。
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locus 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 de la 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作为文化学的重要范畴,知识在德国当前的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样式。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这一概念的词源及发展流变,力图梳理动态的知识史脉络,并着重介绍当前的研究状况。此外,知识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讨论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如今,探讨知识与文学的交集也有助于为文学研究增添新的视角。
机器除了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实现技术统治目的的工具外,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人将自己的身体或精神比作机器也有着长久的历史,本文正是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人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与机器间的相互关系。
英美学界普遍认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看法忽略了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文化唯物论先驱之一玛格特·汉尼曼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莎士比亚评论与后来的文化唯物论批评由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它热衷于发现作品内在矛盾的批评策略,还是它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都促使汉尼曼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逐渐转向文化唯物论批评,就此而言,英国文化唯物论的起源当中还包含着德国因素。